021-37621430
首頁 咨詢項目 關(guān)于我們 神光文集 經(jīng)典案例 咨詢專家
手機版本

上海心理咨詢

咨詢解答| 公益講座 機構(gòu)分部| 招聘專區(qū)
021-37621430
當前位置: 首頁 > 彭瑞林解讀人生 >

孩子有選擇困難癥的原因!

時間:2024-05-11 19:17來源:上海心理咨詢中心 作者:上海心理咨詢 點擊:
  《彭氏格言》第四講:培養(yǎng)孩子有選擇性障礙的最好辦法就是事后不斷地挑剔,批評、指責和打擊孩子(上)
  今天給大家分享《彭氏格言》第四講:
  培養(yǎng)孩子有選擇性障礙最好的辦法就是:事后不斷地挑剔,批評,指責和打擊孩子。
  一、孩子的選擇性障礙是從哪里來的
  “選擇性障礙”是一個專業(yè)術(shù)語,也叫“選擇困難”或叫“選擇障礙”。
  顧名思義,就是當需要做出選擇、決定或判斷的時候會猶豫、糾結(jié),甚至會出現(xiàn)焦慮或煩躁。這種問題的出現(xiàn)在小到買個杯子、本子,大到高考選專業(yè)選學校,就業(yè)跳槽,每到    這種關(guān)鍵時候,都會出現(xiàn)猶豫不決、瞻前顧后、拖泥帶水、拿不準主意的狀況。 
  選擇性障礙分為兩種,一種是言語選擇困難,一種是行為選擇困難?,F(xiàn)實中,我們常說的選擇性障礙,通常情況下都是行為選擇困難。
  言語上的選擇困難通常的表現(xiàn)是這樣的,比如說,剛準備說話,突然閉上嘴不說了,欲言又止。
  為何會這樣:那是因為他不知道這句話該不該說?可不可以說?說出來會不會有預想不到的不好結(jié)果,別人會怎么評價?會不會帶來什么后果等等,顧慮太多,故而欲言又止。
  有這樣一個小男孩,從小陽光開朗,學習成績、人際關(guān)系都很好。爸爸在一所重點中學當教導主任,孩子上初中的時候到了爸爸所在的重點中學。媽媽發(fā)現(xiàn),自從孩子到了這個    學校以后,變得越來越少言寡語。
  有一天,孩子在路上看到很要好的一個同學,孩子對那位同學說:把你的那本某某書給我,我想今天晚上看看。
  爸爸聽了批評說:你這話怎么能夠這樣說。
  孩子反駁道:我說這句話怎么了?
  你還犟嘴?你沒覺得你說這句話很離譜嗎?你知道別人會怎樣評價你的這個行為,他們會說你這個人一點禮貌、一點教養(yǎng)都沒有?
  我是你爸爸,我會害你嗎?你應該說:某某同學,你好,能把你的某某書借給我今天晚上看一看好不好?
  你聽聽,是不是這樣說,同學聽了會很舒服?
  孩子說,那么麻煩干嘛?我們是好朋友。
  爸爸糾正說:你怎么這么犟,你怎么就是聽不進我的話呢?是好朋友又怎么樣?好朋友就不需要尊重嗎?好朋友就可以這樣沒教養(yǎng)的講話嗎?你知道養(yǎng)成這個習慣以后,將來走到社會上對任何人都會沒有禮貌,到那個時候你怎么辦?
  孩子:愛怎么辦就怎么辦。
  爸爸:我是為了你好才這么教你,以后說話要記住,首先要稱呼對方,語氣一定要溫和,語速一定要慢,要有禮貌,這樣就顯示你很文雅、有教養(yǎng),你要知道你爸爸在學校是教導主任,你要給爸爸長臉,你在學校更要做一個模范。
  本來是同學之間、好朋友之間的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對話,被爸爸上綱上線,無端的批評和指責,當然,也不能說爸爸說的不對,爸爸說的也很對,問題是,爸爸的這種方式會得到他想要的結(jié)果嗎?
  孩子上初中以后,像這樣的事情發(fā)生了很多少次,孩子每次說話,只要爸爸在場,爸爸讓他打住,告訴他這句話不應該這么說,這句話應該怎么說。
  一方面,孩子覺得爸爸說得有道理,一方面心理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憋屈。最終,孩子在任何時候、任何人面前只要想說話、想表態(tài),就要去思考自己想說的這句話對不對?該不該說?能不能說?說了會不會錯,錯了怎么辦?別人會不會不高興?不高興了怎么辦?會不會影響到爸爸的形象等等。
  就這樣,這位爸爸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來評價、來否定自己的孩子,終于把孩子“培養(yǎng)”成了一個具有言語選擇、言語表達雙重困難的重度抑郁者。
  另一種是行為選擇困難。
  神光學員畢業(yè)時,很多學員會相互贈送禮物,一次,一個學員畢業(yè),有一個媽媽提前幾天建議自己孩子,要不要準備一些禮物?
  孩子同意了。
  媽媽發(fā)現(xiàn)孩子用了三天時間也沒選好要送的禮物。
  眼看畢業(yè)的孩子馬上就要走了。網(wǎng)購已經(jīng)來不及了,媽媽急啊,只能帶孩子去超市選禮物。
  孩子想給同學送一個好看點的水杯,但到了超市,站在貨柜前,過了一個小時仍然沒選好自己中意的水杯,一直在糾結(jié)這個杯子特點是什么,那個杯子的特點是什么,好不容易選了一個,到結(jié)賬時又變卦了,又跑回去換了另外一個。
  好不容易買回杯子,送杯子的時候,又在那里糾結(jié),什么時間送合適,哪個時間段最好?是有人的時候送還是沒人的時候送?讓人看到好還是不讓人看到好?這個杯子他喜歡還是不喜歡?最后的結(jié)果是學員畢業(yè)離開基地了這個杯子也沒送出去。
  有選擇性障礙的孩子,本人也特別痛苦。因為他自己覺得這樣也不正常,太浪費時間了,還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有這方面的障礙,還要極力在別人面前去掩飾,但最終卻沒有能力做到當機立斷。
  是什么原因?qū)е潞⒆佑羞@樣的選擇性障礙?
  首先,從孩子自身說起。有選擇性障礙的孩子一般有完美的人格特質(zhì),不允許自己出現(xiàn)失誤,不允許自己有任何瑕疵,做任何事情,力求完美無缺,不允許自己說錯、做錯,不允許自己決策失誤。
  另一種人格特質(zhì)就是不自信,很多時候是不相信自己的判斷,特別在意別人對他的看法和評價。
  就像剛才說到的那個孩子,送杯子也要找一個合適的時機,擔心如果別人買的禮物比他的便宜,會讓別人覺得他在炫耀;如果他買的杯子比別人的便宜,又會覺得自己不如別人,他心里糾結(jié)的東西實在太多,總擔心自己的完美形象受損。
  而且還有一個特點:偽裝,他知道自己有選擇性障礙,但是又不想讓別人知道,所以有這種心理困惑的孩子非常痛苦,他只能用另一種方式解除他的恐懼,就是在別人面前去偽裝,顯得自己和他人一樣,特別正常,不讓別人覺得他的異常。
  下面,再說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導致孩子不自信、完美、過分在意別人的看法和評價的原因,就是我們父母的教育方式和與孩子的互動模式,也就是說是我們愛孩子方式。
  每一對父母都希望孩子優(yōu)秀完美。很多人認為,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就必須讓孩子從小養(yǎng)成好習慣,對孩子嚴格要求,盡量不讓孩子犯錯,不讓孩子說錯話,做錯事,只有這樣,孩子的成長才會一帆風順。
  所以,在與孩子的互動中,父母力求孩子說話做事完美,他們會無意識地對孩子的言行進行事后評價、指責、糾正或批評,因為父母覺得只有及時幫孩子發(fā)現(xiàn)缺點、改正缺點,孩子才能完美。殊不知,這只是家長一廂情愿的美好想法。
  久而久之,父母也很郁悶,為什么孩子的問題、缺點越來越多,越糾正問題越多,孩子就更痛苦了,在爸爸媽媽眼里,為什么我只有缺點呢?沒有優(yōu)點呢?為什么爸爸媽媽對我總是不滿意呢?為什么他們總是覺得別人家的孩子比我優(yōu)秀呢?
  雖然父母愛孩子的出發(fā)點是對的,但是這種愛的行為導致的結(jié)果往往是背道而馳。
  同時,父母在不斷給孩子找缺點、讓孩子改正缺點的過程中,孩子真正的感覺是父母不愛我,永遠在挑剔我、評價我、指責我、打擊我,我在父母眼里一事無成,永遠是那個扶不起來的阿斗,因為我說什么都是錯的,做什么都是錯的。
  為了給父母美好的印象,讓自己盡快完美起來,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少說話,少說話自然就犯錯少,少做事、少做決定自然失誤就少,失敗就少,這樣形象就完美。
  所以,孩子的選擇性障礙根源就來自于父母對孩子過高的期望。我說過,孩子就是孩子,孩子做任何事情如果與父母一樣干脆利索、正確,那他就不是孩子。
  父母應該反思的是,父母的干脆利索是用了多長時間的實踐才練出來的這種本領(lǐng),父母給過孩子這個時間和機會嗎?孩子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很多父母更習慣于對孩子的事情包辦代替。
  有一個學習成績特別優(yōu)秀的小姑娘,從小到大都是媽媽替她做決定,孩子也從不反抗。
  但是,當孩子進入到青春期,開始有自我價值、自我意識的時候,想要自己做決定,但是媽媽并不允許。原因就是總是擔心孩子做錯決定。
  此時,孩子沒有用正確的理性分析媽媽的初衷,孩子始終抱著一個對抗的心態(tài),你要我往東我偏往西,堅決不聽媽媽的話,一味地為了反對而反對,為了做決定而做決定,那么最終的結(jié)果肯定是,錯的多對的少。
  慘痛的失敗教訓讓孩子再也不敢做決定,她知道自己沒有做決定的能力,她所做的決定都是錯的,她必須聽媽媽的,因為媽媽說的才是對的。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變化是一開始特別順從媽媽,中間特別逆反,最后又特別順從,做任何選擇,都由媽媽說了算。
  最后的結(jié)果是,無論什么事情,孩子都要征求媽媽的意見,如果兩人的意見有分歧,孩子很自然就會按照媽媽的意見執(zhí)行,可是,每次孩子都會很不開心,但是,孩子又不敢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因為孩子太擔心再次出錯,最終形成一個“媽寶”,做任何事情都必須媽媽來做決定。
  孩子長大后,“媽寶”就特別惹媽媽生氣,他覺得孩子太不像話了,都這么大了,太依賴自己了,任何事情都不主動,都不做決定,沒有任何內(nèi)驅(qū)力,媽媽推一下,孩子就動一下。
  到了這個份了,父母很痛苦也很困惑,一方面希望孩子能夠獨立、長大,然后自己做決定,一方面,孩子每次做的決定都不很理想,沒有辦法,只能代替孩子來做決定。
  然而,父母和孩子同時忽視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那就是過程,孩子成長需要一個過程,成熟也需要一個過程,孩子需要“犯錯”,成長過程中的“犯錯”其實是“試錯”,這個過程是任何人都不可能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