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37621430
首頁 咨詢項目 關于我們 神光文集 經典案例 咨詢專家
手機版本

上海心理咨詢

咨詢解答| 公益講座 機構分部| 招聘專區(qū)
021-37621430
當前位置: 首頁 > 婚姻情感咨詢中心 > 婚姻情感文章 >

神光文集---情感篇(二)

時間:2012-11-04 23:20來源:未知 作者:admin 點擊:

    們一般把十八周歲以前的戀情定為早戀,早戀不一定是壞事,當然絕不能說是好事;早戀是一種相互的依戀,是一種精神缺失的彌補;早戀一般是因為父母之間的關系或是父母與孩子的互動模式出現(xiàn)問題后所造成的,早戀孩子的父母需要認真的反省一下,看看問題出在哪?應該如何去彌補。

    然絕大多數(shù)早戀會導致學習成績下降,但也有早戀后學習成績往上走的,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要因人而異;孩子進入青春期后,很多父母整天揪著心,提心吊膽,擔心自己的孩子會不會早戀、有的父母偷偷地翻閱孩子的日記;有的父母通過各種手段,偷偷地調出孩子的通信記錄;孩子晚到家了、跟哪些人玩了、跟誰的關系真正了等等,都要掌握得一清二楚;而最終的結果是你越是擔心什么,什么就會不期而至;

    實早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錯誤的對待早戀的態(tài)度和行為。發(fā)現(xiàn)孩子有早戀傾向,很多父母的做法是:偷看日記、跟蹤、苦口婆心的說教、沒收通信工具、轉校、限制自由甚至暴力相向;這些措施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令問題復雜化;而正確的做法則是:及時找出引起早戀的原因并進行疏導而不是去堵,因為孩子處于青春期,處于逆反期,越堵孩子的逆反心理越強,就會出現(xiàn)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明著不行就來暗的,陽奉陰違,就是轉校了也能夠很快的再找一個。

    男生,15歲,兩次被父母送至外地讀書,最后一次是送至南京姑姑家附近的一所名校讀書,媽媽常告誡兒子,盡量少給姑姑添麻煩,懂事的孩子就整天在學校里除了學習就是學習,每到周末,獨自一個人站在宿舍的窗前,看著全校的同學一個個的都被自己的父母接回家去,那種羨慕、那種孤獨、那種寂寞、那種無奈、那種自卑、那種悲傷、那種心痛的感覺是無法用言語來表達,他曾多次的想象,自己的父母會不會突然出現(xiàn)在學校的校門口,把自己也從學校接回家去,全家人在一起開開心心的團聚一次,每次想到這些,他就有股沖動,總想立即撲上去,依偎在父母懷抱里去感受那種渴望已久的踏實、親切、舒服、放松的感覺;雖然理性上他知道父母是不會來的,因為父母從未提到過要來看望自己,在電話里除了訓斥自己的學習不用功以外,就是問及自己是否吃飽了,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雖然心里是這么想的,但是他總是抱著僥幸的心理在那里等啊等,一直再告訴自己,可能會來,可能會來,然而天黑了,父母還是沒有出現(xiàn),孩子這才真正的放棄這個奢望,失望的坐在自己的床上,看著空空的學校宿舍,只剩下孤獨的自己,就這樣呆呆的坐著,直到天明。

    久,認識一個的女孩,她理解他、關心他、聽他傾訴,就這樣他們相互依戀、相互愛戀、相互鼓勵,男生的學習因為愛的動力而開始往上走,但是,紙是保不住火的,早戀是大家最敏感的事情,不管你的學習成績如何,學校和老師是絕不許在自己眼皮底下發(fā)生這樣的事情,于是,老師一個電話,家長就把孩子接回家,一頓痛責之后,轉校、沒收通信工具隨之而來;沒想到平常一直很善良的孩子,這次非常叛逆,他跟父母沖突,甚至以死來威脅父母。

    來,經過心理老師對整個過程的完整分析,父母終于認識到孩子行為背后的真正問題是出在自己身上,在心理老師的幫助下,終于久違了的幸福笑聲再次蕩漾在這個溫馨的家庭里。

    啊,很多時候我們的父母真的很愛自己的孩子,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不管自己吃多少苦、受多少罪、遭多少委屈都心甘情愿;但是他們忽視了最重要的一個東西,那就是孩子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

    后,這個孩子說出了一段讓人深思的話:我當時真的很痛苦,沒有人能夠聽我傾訴,也更沒有人能夠理解我,是她理解了我,是她每天陪伴著我,我當然離不開她,我當然會早戀;如果當時我是去上網(wǎng),那一定是網(wǎng)絡理解了我,我想我一定會依戀網(wǎng)絡。我常想:當時我的爸爸媽媽如果能夠理解我,我還會這樣嗎?

    記得中央電視臺有這么一段公益廣告:一個長期留守兒童對著鏡頭,跟遠在千里之外打工的父母哭喊著:爸爸、媽媽回來吧,我不要這樣的生活,我要你們,你們回來吧!

    撕心裂肺的哭喊,應該能夠喚醒我們這些父母來重視孩子的心理和精神需求,雖然我們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幸福,能夠快樂;可你們知道孩子的幸福與快樂來自何處嗎?是單純的來自生活條件的提升了?居住環(huán)境的改善?學習成績的真正?還是來自孩子將來的地位、收入或是事業(yè)的成功?你們是否認識到這些是孩子要的還是我們做家長要的呢?是否認識到我們對孩子的希望和期望是來自我們做父母的對自己這輩子的不如意所投射出來的呢?或是說是為了自己的面子?

    年天才的出家行為,那么多碩士、博士的自殺行為,還有最近的浙江高院副院長童兆洪自縊身亡事件等等說明了什么。